8月19日,应挪方邀请,易先良大使访问挪威生物经济研究所,出席该所举办的“绿色价值国际研讨会”并致辞。易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强调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可持续循环农业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致辞稿全文如下:
绿色可持续循环农业不仅仅是专家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重大关切,更是广大农民的期待。
中国是农业大国,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农业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人口已达14亿,粮食安全十分重要,这既包括数量的满足,也包括质量的保障。我们只有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6.5%的淡水资源,但中国的年粮食生产能力已达一万二千亿斤,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面向未来,加倍努力,致力于依赖科技和制度完善的发展。
尽管中国农业成就斐然,但也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我们的人口基数很大而且还在增长,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农业环境问题突出,土壤和水体污染防治压力巨大。三是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过大,需要广大农民和科学家共同努力应对,实现有效控制和减量增效。四是农业资源化利用不足。尽管在过去十多年里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发展方面还有差距。中国每年产生农业秸秆等废弃物约30亿吨,其环境友好型高效利用率还只有50%。中国政府在教育和培训农民推进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农业发展方面投入巨大,相关法律的普及和执行力度也在不断强化。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实施“3R”原则。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实施。10年来,中国绿色农业发展逐步提速,相应的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农业产出、农业环境和整体环境均因此受益,但仍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空间,这仍需要政府、科研人员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二是坚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也得益于国际科技合作。我们高度赞赏在座的挪威、美国、英国朋友们与中国开展的合作以及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持续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和普及离不开科技。科技创新在中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三是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导向。中国广大农村有6亿农民,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推进“3R”发展给予政策指导和法律规范,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科研人员和私营投资在统一规则体系下共同努力。对于农民而言,要以规范为基础,使农业科技成果以更加简便易行的方式得以推广,让他们自觉应用。
中挪在农业科技领域合作基础雄厚。26年前我访问挪威南森研究所时,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环境政策。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挪两国就开始了在渔业和化肥农药等领域的科技合作。挪威生物经济研究所与中国农科院等机构的合作已逾15年,双方在植物保护、食品安全、生物技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了互利共赢、卓有成效的合作,合作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惠及中国乃至世界。我们应当坚信,科技无国界,科技成果将惠及全人类。
易大使的致辞得到与会专家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表示将抓住中国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契机,积极开展对华科技创新合作。
挪威生物经济研究所是隶属于挪农业和食品部的国家级农林业科研机构。“绿色价值国际研讨会”旨在推动生物技术和绿色创新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1993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得主 Richard J. Roberts 先生受邀作为会议嘉宾出席,来自挪威、中国、美国、英国的80余位专家与会。